市场观察:中亚及非洲市场除呈现"高弹性"特征外,显现出"阶段性饱和"态势
而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地区重要的转口贸易枢纽,约70%的进口服装通过其发达的物流网络转销至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。从服纺出口金额占比变化趋势来看,由于近年来中亚国家进口需求结构逐步转向能源资源、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,加之在中亚本土棉纺产业链持续升级的背景下,其服纺进口量增长明显受阻,导致服纺贸易增速显著落后于整体贸易规模的扩张。近三年中亚地区自华服纺进口占比呈现逐年下滑态势,由2022年的33.19%持续回落至2025年1—7月的20.42%。随着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趋势的延续,服纺品类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预计将进一步萎缩。
将服纺数据细分为服装及纺织品两大类观察可见,中亚地区进口中国服纺产品呈现"服装为主、纺织品为辅"的显著特征。其中,服装进口占比由2015年的61.18%逐年攀升至2024年的75.46%,截至2025年1—7月虽略有回调,仍维持在70.30%的高位。这种结构性特征的形成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:一方面,中亚地区本身具备较强的棉花原料生产能力(近年产量稳定在100万-150万吨区间),随着本地纺织业技术升级,对初级纺织品的进口依赖度降低,但终端服装消费仍高度依赖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;另一方面,中亚作为欧亚大陆关键的转口枢纽,存在大量进口中国服装再转口至欧洲及俄罗斯的贸易需求,这种转口模式持续支撑着其对成品服装的强劲进口。
从具体国别差异来看,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服装进口占比,该比例通常在60%以上,近五年更进一步提升至70%以上。塔吉克斯坦位列其次,近五年服装进口占比维持在40%~60%区间。而进口规模最小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,其服装进口占比也处于最低水平,近年来通常在0%~30%区间波动,且近四年进一步下滑至20%以下。这种国别差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经济结构背景:哈、吉两国因本土制造业基础薄弱,消费需求高度依赖进口,加之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贸易枢纽,政策开放度高,与中国形成强贸易互补;塔吉克斯坦则受限于市场规模较小、产业竞争力不足,需通过进口弥补供给缺口;而乌、土两国呈现出"进口纺织品多而成品服装少"的特点,核心原因在于其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优势(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六大产棉国)和政策导向(乌注重全产业链投资提升自给能力,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限制成品进口),相较于其他中亚国家更侧重于进口中间产品以支撑本土制造体系,而非直接依赖成品服装输入。
从市场绝对规模横向对比看,相较于欧美传统市场已趋饱和的份额,中亚市场近五年呈现快速赶超态势,与其他主要市场的差距持续收窄。具体而言:对比美国市场,中亚/美国服纺进口额比值由2015年的10.61%稳步提升至近三年稳定在30%以上,绝对差值从400亿美元大幅收窄至175亿美元;对比欧盟市场,该比值由9.23%提升至30%以上,绝对差值由467亿美元缩减至161亿美元;对比同属新兴市场的东盟,比值由14.66%跃升至近三年稳定30%以上(2021年峰值达44%),绝对差值由277亿美元缩小至172亿美元。这组数据清晰表明中亚市场在全球服纺贸易格局中正快速崛起。
从增长动能分析,中亚市场除展现"高弹性"特征外,近年也显露出"阶段性饱和"迹象。一方面,在2019年经历-21%的深度调整后,2021-2023年连续三年呈现报复性补库增长(增幅分别为55%、49%、21%),但这种高增长态势在2024年显著放缓(-5%)。另一方面,随着中亚本土纺织业产能扩张(如乌兹别克斯坦纺织业年增速达15%)、土耳其及东南亚产品的竞争加剧,以及其棉花内部转化率提升至60%以上,外部需求持续受到抑制。2025年1—7月累计进口同比下降14.27%,预示全年大概率延续负增长,中亚市场正步入新的增长瓶颈期。
二、非洲服纺进口分析
1. 非洲贸易背景
深入研究中国对非洲服纺出口兼具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。从市场维度看,非洲不仅拥有全球最快的人口增速(年均增长2.5%),总人口已突破...
会员内容

2、本网其他来源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3、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,电话:0755-32905944,或者联系电子邮件: 434489116@qq.com 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4、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。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。